Month: June 2009

  • SB玩家,大家围观

    别人发群上的,非常搞笑。转到这里,给大家围观一下……

    /*—————————————————————–*/ (more…)

  • Mysql 性能改进——最快实践

    没错,标题我没打错。这里不是最佳实践,而是最快实践。在服务器上线,巨大的压力导致相应缓慢的时候,最佳实践已经毫无意义。这个时候,目的只有一个:最快改善性能,给开发人员重新设计、调整应用留出一定的时间。

    这里不是细腻的微调,而是最粗旷的拉升。用最简单(可快速实施),变更最少(尽量避免变更引入新的 bug 和问题)的方法迅速改善 mysql 的性能。所以我这里的最快实践,不一定是最好的,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但是一定是最快能看到性能改善的方法。 (more…)

  • 关于这次广州地区网络通讯中断的猜想

    首先,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是阴谋论者。其次,我现在已经因为不能正常上 gmail 收邮件和用 google 搜英文资料而七窍生烟。也就是说我现在处于精神异常状态。精神失常者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大家还都记得上次暴风影音导致网络瘫痪的事情吧?其实也怪不得暴风影音,只是有那么几台 dns 挂了,然后就向上查询,谁知道电信干线的 dns 还不如商业公司的免费服务器耐用,还没查就挂了。干线啊,干线挂了谁不受影响?

    这次 google 被封了,当然天朝不是真的想干掉 google,所以也就是小小的教育一下,只从 DNS 解析在大局域网内禁用了 google。没想到邓爷爷的“从娃娃抓起”颇有成效,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学会了更改 DNS 的方式来绕过封锁,继续浏览和访问邪恶的 google。

    天朝震惊,GFW怒了。

    于是一大批 DNS 受到牵连,被干掉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个 DNS 被干掉上万个查询被顶起。大家就相互查DNS吧,查啊,查啊,查不到……一不小心,干线上的设备就给查坏了。没错,就是这样,多脆弱啊,那当然了,要不然你以为真是 Matrix revolution 啊?

    我又在扯淡了,干TND GFW……

    PS: 经测试这两个 DNS 可用,包括 google 和 gmail 访问。

    208.67.222.222
    208.67.220.220

  • PHP 5.3 RC4 发布

    6月19日发布的PHP 5.3 RC4 同之前的RC版本并无很大出入,仅仅是修复bug和稳定性的改进。

    新的一些特性,大家都讨论过了。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罗嗦一下。 (more…)

  • 没有大团队——Nothing is big enough!

    刚才看到 Fenng 写的这篇博文:大技术团队的危险性。其中的一些东西,确实有一些感触。

    维基百科上对于“团队”的定义是这样的(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A2%E9%98%9F):

    “团队由若干独立成员共同组建,有临时与长期之分。团队要为某一共同目标而奋斗,这需要团队成员贡献各自不同的专业特长。对团队的管理不同于上下级关系的管理,是横向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纵向的命令与服从。”

    虽然不是一个十分正式的定义,不过能说明几个问题。

    1. 团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 团队有统一的目标。
    3. 团队成员一定有分工。
    4. 团队的工作方式是合作的,而不是管制。

    团队成员不光可以是个人,还可以是一个紧凑的组织,部门甚至公司。成员间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相互支撑最终达到一个确定的、统一的目标。

    由于沟通交流是平等的、横向的,那么就意味着任何沟通都是点对点的。当团队成员增加时,沟通的难度也就加大。

    听起来有点像早期没有交换设备的点对点电话。在只有2个端点时有1条通信链路,3个端点就增加到3条,4个端点就增加到6条……那么对于一个有 n 个成员的团队,每个团队成员就需要有 n-1 个沟通链路。当沟通链路数足够大时,整个团队的人都在忙着沟通,而不是真正进行工作。当超过临界,沟通链路超过单个成员所能承受的极限时,为了维持团队正常的运作,有一些沟通链路会被忽略。一些工作关系相对疏远的成员不再进行沟通。这时从行政架构上虽然还是一个大团队,但是这个大团队已经不复存在,由若干个自然形成的小团队取而代之。

    4-5个人组成了开发小组。4-5个开发小组组成了技术组。技术组、客服、市场……组成了项目组。项目1组、项目2组……组成了项目部……自最终稳定的团队结构是树形的,是分层的。站在每层去看,每层的团队都是小团队。当某一层上的团队开始有大团队出现时必然会有新的层次出现,将大团队重新划分为小团队。

    这或许就是“无为而治”的道理吧。

    硬是要将这种很有美感的、自然的组织架构重新排布,徒增本不需要的沟通链路,那么团队的结果或许跟瓦沙一样最终沉没。

  • 算数与数学

    只是灵感一发随手写点东西,所以不必太在意一些素材的来源和准确性。

    先来看一个统计资料,据说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数字的敏感程度比国外学生普遍要高。然后有研究机构发表文章说因为汉语的数字都是单音节发音,更容易记忆和识别。当然,这个没错,五的确比 Five 好说出口,八比Eight明显容易听清。

    在很早很早以前,大约“外国人还在树上当猴子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在研究勾股定理了。”这不是我说的,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给我们做数学启蒙的数学协会的会长讲的。虽然是个玩笑话,但是足以说明中国的算数在很早以前就有高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老师还说过,虽然中国的算数发展很高,但是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归纳总结,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来看问题。而近代科学的许多重要发展都是建立在数学体系的日趋完整上面。所以中国在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难以突破。

    综合上面的材料,我在上楼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灵感。没有经过严格的证明和推敲,不过有点意思。

    如果说中国的算数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突出是因为单音节的数字发音导致的。那么,止步不前在算数这一具体的领域,而没有演进成数学这一更加抽象理论或许也是这个容易识别的单音节造成的呢?因为数字的容易听读,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数字上而导致计算高度发达。但是正是由于过分关注数字,而没有进一步的抽象算数的发达就掩盖了本可以衍生出的抽象的、理论化的数学的产生。

    相比西方,英语可能是还是数字发音相对简单的一种语言。德语、法语、拉丁语这些在数字表达上多少还有一些复杂的、特殊的东西。西方那些精通算数的人,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数字发音太繁琐,交流很麻烦。就把数字抽象成一个一个的字母,而这些本是为了交流方便的字母的替换和抽象就今儿上升到一个体系化的、公式化的科学——数学就这么演进出来了。

    其实,我是扯淡的……

  • 《围墙》——钱终输

    序章:墙里的人想冲出去,墙外的人想挤进来……
    PS:问候一下国外的友人:“今天你‘墙’了吗?”
    话不多说,来张猛图的。别人没见过的,我亲自从德国带回来的……………

    ……………照片:
    The wall